日子
周四或者周末的时候我和菜粥会去体育馆跑跑步。那里深处有个健身房,摆放着很多复杂的器械,都是练身体的特定部位的器械,比如练大腿、练腹部。我和菜粥开学时去玩过一次,但是我觉得这些器械用起来很复杂,也不知道正确的使用器械的顺序,于是再没有去过。
体育馆里身材好的人挺多。一个个六块腹肌、翘臀细腰。有时我在冷得哈一口气能看见呼出的水气的早上出门,还能看见只穿着一条内裤的猛男在街上狂奔。
我们在外面的跑步机上溜达个半小时,然后去楼上买点水果或者奶茶喝。奶茶自然没一点点的或者coco的好喝,没有茶味也没有奶味,所以只能画饼充饥,当作思念的寄托。
跑完步就回图书馆继续学习。有时我不想学习,就直接回宿舍逛B站了。舍友那时一般也不在宿舍,他会在外面学习,直到深夜一两点钟才回来。我就洗澡,然后把衣服扔到楼下的机器里洗净、烘干,然后逛b站、逛知乎,然后感叹一天又这样无所事事过去了,然后睡觉。胡适啊胡适。
睡到七点半的时候被手机闹醒,然后心想:“好困啊,再睡一会吧”。然后就把早课翘了。白天十点左右的时候再醒时,舍友已经出去上课了。快速地洗漱完,空着肚子去上密码学。密码学讲的都是一些数学公式,所以也不怕听不懂。
上完密码学时已经十一点半了,然后我去panda express排队买炒饭吃,买到后回宿舍窝着,边吃边看动画,’幻’界战线、阿松之类的,吃完后去上软件开发课,课上有时会因为教室里太暖和、座位太舒服、教授讲的听不太懂,还睡着了。
睡到被下课时同学收拾书包和交谈的声音吵醒,然后去食堂买印度菜或者沙拉,带回宿舍吃。吃完,然后逛b站、逛知乎,然后感叹一天又这样无所事事过去了,然后睡觉。
周末白天我睡到十一点左右,去吃汉堡薯条。吃完去图书馆抢座位。抢到座位了玩个十几分钟手机,开始干正事。正事一般是数学作业或者编程作业。久坐三四个小时,去吃晚饭。周末晚上有时会开狼人杀或者阿瓦隆,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老外会玩这些桌游,因为都是我们几个相互熟悉的留学生一起玩。当然是用普通话玩。我们在宿舍的common room里玩。热闹个两三小时,然后散伙、各自熬夜玩手机去。
我根本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英文口语、或者与人交流的能力。点菜时我通常是用手指点着自己想吃的菜,然后说:“this”“this”“this”“Thank you”。我自然知道这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因为除了睡眠和吃饭,其他方面并没有得到锻炼,我知道如何改变,但我并不愿意这么做。每次买完炒饭后,就会习惯性地往宿舍走,因为呆在宿舍很开心、很舒服。此外,也看不到任何改变的动机:管他的,剩下的任务交给明天、下学期、明年的我来做呗。
这就导致现在回来的我很头疼。
孤独
说不孤独是假话。走在路上会感觉有很多跟我瞳色不同的眼睛盯着自己,而且也会臆测自己无法把所想的事情有效地表达给他们。这个时候最好安慰自己的办法是目不斜视地向前大步走着。
我走着走着,偶尔瞥见黑色的头发,会不自觉地将目光转向那些黑色的地方,想知道是不是熟人在走过来。然后我会发现那些地方走着跟我一样想法的人,他们在看向我。孤独的人会相互吸引,确实不假。
如果碰到熟人,我自然会很开心,然后跟他们打个招呼,然后就立刻告别,继续我的路:也不是生离死别,且不是经年不见,没必要讲太多话。
一个人在食堂吃饭时总是很难受。一组组的对话在我周围进行着,传来笑声、惊呼声,很热闹。我这时会觉得就我一个人不在讲话。只能保持镇定地看手机、听音乐。如果这时有人走过来,跟我坐了一张桌子,我会偷偷瞄上一眼,确定不是认识的人后,会开始快速胡乱地往嘴里扒饭,想要尽快离开。
基于以上一个人在食堂时的不良反应,我习惯于把饭”take away”,带到宿舍吃,宿舍很安静,我看视频笑出来也不会有人注意到。
一个人在图书馆会碰到很麻烦的事情:怎么去上厕所。如果就把电脑留在桌上、去上厕所,可能会被偷。(图书馆到处都贴着不要把电脑留在桌上的提示,这种环境让我觉得图书馆不太安全)于是我会带着书包去上厕所,所幸上完回来时之前的座位还是空着、没人占。
周五晚上的图书馆一般是没有人的,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呆在里面做任何安静的事情:写数学作业、看视频,去上厕所时也可以把电脑落在桌子上,直到十二点的时候保安来催同学们离馆。
我写完作业一般做什么呢?我会在博客里写点技术的文章、或者看看MDN上关于Web的教程。当然有时还看点B站的动画、或者youtube上的纪录片。由于我上了一门名字叫做The history of documentary的课,因此我对纪录片产生了些兴趣。在闲得蛋疼的时候看了华氏911、监守自盗、请为我投票、差馆、大同、高三,也不能说我懂了许多东西,但至少我有种活得更明白的感觉了。此外我看了宝石之国、幻界战线、阿松、少女终末旅行、网络胜利组、三月的狮子、Fate/Apocrypha、十二大战等动画,Just Because没能追下去。
老外同学写完作业都在干嘛呢?只能说人各有志了。我的舍友Jason写完作业,就躺床上看Youtube。也有那种一直泡在gym里折磨自己的猛男。
也有人去酒吧混课余时间。在开学的时候我和Jason去过一趟学校旁边的酒吧,那里真的是人间地狱。一坨坨醉了的人挤在一个狭小的舞池里,相互推搡着,出了汗也不用擦,直接蹭别人衣服上就行。声音大如国内电动车被稍微碰一下就产生的防盗声的音响永不疲劳地、震耳欲聋地播放着土味的口水歌,人群随着节奏跳着、摇摆着、扭着屁股。一个女人扭着屁股坐在了我的腿上,她也不自知:显然是醉了。人群出的汗能在室内的顶上形成一层漂浮着的蒸汽。这层蒸汽折射着悬挂在顶上的反复变换着颜色的大号射灯,让光在人群的眼睛里连续地、刺眼地摇晃。年纪低的同学们在吧台周围晃悠着,张望着,期盼能物色到年长到能帮他们代买酒的高年级学生。他们沉迷喝酒。我认为,正是因为美国的禁止21岁以下的学生喝酒的政策,低年级的学生才会觉得酒仿佛有着魔力。所谓得不到的才会珍惜。
除了沉迷喝酒、沉迷健身,还有的学生沉迷学习。他们成天泡在图书馆里。大多是黑头发。但当你经过这些成天泡在图书馆的人身边时,会看见他们在戴着耳机看足球视频、篮球视频、甚至在看奇葩说。
变化
如果没有切实的目标的话,成长是不能被道明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的。因此成长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误解性:‘长’意味着进步。而我就是没有切实目标的大军的一员。因此与其说我在这段时间内的变化是成长,不如老实点,就说是变化。
一个是体重变轻了。我在看Food, Inc.时,对里面一个家庭的困境很有感触:这个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其中的父亲又身患一些肥胖病,但是他们还是在吃快速食品(汉堡包、可乐、薯条):因为他们需要治父亲的肥胖病,负担不起买蔬菜、买肉的花费。而父亲由于继续吃快速食品,变得更胖,需要更多的钱来治病,因此这个家庭吃快速食品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不好意思,扯远了。我出国时大概有72公斤吧,回来就63公斤了,相信跟我一起的同学们也或多或少地减重了。我觉得原因是吃得少。一顿就一片鱼、两块面包、几根薯条。
第二个,从掌握的技术来讲。我今年暑假里才开始接触java。当时我搜了一下杜克计算机科学本科最难的课,网上列的单子里有一门叫做Software design and implement的课,它是以java为基础的,因此我修了它,然后接触了java。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能逼一下自己真是太好了。我觉得这是我在杜克修到的最有收获的课。这门课的涵盖范围,从一些java的细枝末节(if改为反射),到软件的设计方式(Design Pattern)和团队合作的方式(敏捷开发),可以说完整地诠释了这门课的名字。此外由于自己在搞博客,因此接触了一下前端的知识(HTML, CSS, JavaScript)。当然这不是只有在出国时才能学到的东西,因此也不提太多。
第三个,对于出路的心态。周围人一直在说计算机好找工作,我也觉得计算机好找工作。但照这个教育竞争的无底洞看下去,本科找工作应该找不到理想的了。有人会说现在本科生眼高手低,所以我打算磨砺一下自己,等到至少硕士再找工作了。那么,读研究生要不要出国呢?我现在还保持着出国的意愿。简单来说,在我的世界观里,计算机这个行业的规则都是西方的大佬来制定的,因此如果我能出国,我会感觉能更加接近这些制定规则的人,而不是留在国内做利用规则、遵循规则的人。当然这只是个人的观点,客观的说,如果有足够好的文章发表的话,即使是国内的学者也可以制定规则的。奥妙就在这个‘足够好’的定义里,这里不谈,我也不懂。另外一个问题是,读研究生的话,是读博士还是读硕士呢?对此我仍是很纠结。从现在的我看来,读硕士的好处是时间短、能早日回国,打工赚钱,照顾父母。读博士的好处是学得深,学得扎实,对整个行业都有透彻的了解。
我在贵乎上看见这样一段话:
1 | 几年前,中央二套的《对话》栏目中,一位大四女生提问说: |
这段话讲了大实话,但没把实话讲全: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做到不被时代所影响,而且这些人往往不是我眼中的‘成功’人士。从现在的我看来,不论是照顾父母,还是对于知识的渴求,都平等地是我欲望的一份子:我很难分清楚哪个是我的私欲,哪个是被大环境所裹挟的欲望。因此我仍然很困扰。
我很羡慕一个跟我一起上Software design and implement的ECE(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同学大卫。他是美国人。他有明确的目标:先暑假里找个实习,然后本科毕业了立即找个工作,工作了几年再去读硕士,读完硕士出来继续工作。我就觉得很疑惑,问,为什么不直接读研呢?大卫说,读研只是为了提高工作的知识基础、以及作为晋升到关键职位的资本,如果没到那个时机也没必要。
尽管我觉得大卫的观点对我来说不适用,因为我自认为一工作就不可能再返回学校学习了:说得好听叫抓得住机会,说得难听叫经不住诱惑;但是我很羡慕他: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剩下来需要做的只是分解这个目标、然后执行罢了。往大了讲,我羡慕大部分有明确目标的人:他们有斗志,有激情,有能挥洒他们的这些精力的向往所在。可能我并不羡慕他们的目标,只是羡慕他们所拥有的这种精神状态。就像你怀念一些事情,可能不是怀念事情的经过,而是怀念在那些事情发生时你曾持有的情感罢了。
可能我也得尽快想出一个精神寄托了。这种事从以前就发生了n遍:尽快想出一个目标小学,尽快想出一个目标中学,尽快想出一个目标高中,尽快……
可能这次会想久一些,但是我还有屡试不爽的Plan B:叫做“船到桥头自然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