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爷的感想
我和谐!这书是真和谐好看啊!作者从很久很久以前的智人的崛起开始讲起,围绕着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金钱帝国宗教,一直讲到了智人的未来。真的算是博古通今,令人大开眼界。
全书第一个亮点:当作者说出“不是人类驯化了作物,而是作物驯化了人类。”时,我整个人都震惊了。作者的理由是:原本人类是以采集狩猎为主地生活、生育少、每日食物种类多,现在人类被麦子驯化成了农民、每日为作物的耕种而操劳、生育多。且听说中国古代农民一日三餐是这样组织的:早上只吃米饭、中午只吃米饭、晚上只吃米饭。随着人们开始定居、粮食产出变高、生育率上升,导致人口也逐渐地上升,导致农民们要种更多的粮食,导致人口上升得更快……进入了无限循环。
紧接着作者探讨了宗教、帝国、金钱、科技,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观点就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信任”;以及历史行走的不确定性。
没有证据表明历史发展的方向是适合人类利益的方向。也许最开始做出革命的那些人的初衷确实是好的,可他们不可能完全预计到后果。农业让人口激增、细菌滋生;工业让人压抑生殖倾向、让环境变得不欢迎人类生存。甚至历史就像是病毒或者话语,看似寄生在人类身上,其实是控制着人类的思想,让人类变为它的奴隶。
历史在发展,人类却没有变得开心。可能现在的人更加容易兴奋起来,却也同样更加容易抑郁。根据作者对于快乐的考察,他说,这些都是外界或者内在的感受,追求它,就会让人变苦。就好像不断追随着潮汐的个体,突然某天累了坐在沙滩上,看着海浪的起起落落,反而有种平静。
总得来说,这本书毁了我的三观,增幅了我的扯蛋能力,如果评分最高是五星的话,我就给它打五星。
金句摘抄
智人是怎么跨过这个门槛,最后创造出了有数万居民的城市,有上亿人口的帝国?这里的秘密很可能就在于虚构的故事。就算是大批互不认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
该以什么标准,我们才能说标致公司确实存在?虽然路上有很多标致制造的车辆,但显然这些车辆并不代表公司。另外,虽然公司有工厂、机器、展示大厅,也雇了技工、会计师和秘书,但就算把这些全部加起来,也不等于就是标致公司。另外,虽然标致公司也有经营团队和股东,但这些人也不等于公司。
然而,也不是说标致公司无坚不摧。只要有个法官下令强制公司解散,虽然公司的工厂仍然存在,员工、会计师、经理和股东也继续活着,但标致公司就这样消失了。简单说来,标致公司与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实体的链接。它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
语言使得人类能够传达环境信息、八卦社会关系、编造令人信服的虚构概念,使得大量陌生人之间能够合作、社会行为能快速创新。
所谓的石器时代,其实说是“木器时代”更精确,当时的狩猎采集工具多半还是木制。
采集者能免受饥饿或营养不良的困扰,因为多样化的饮食。此外,远古采集者也较少碰到传染病的问题,因为传染病多半来自家禽家畜。
智人的第一波殖民正是整个动物界最大也最快速的一场生态浩劫。其中受创最深的是那些大型、毛茸茸的动物。
在我们远古祖先所狩猎采集的成千上万物种中,适合农牧的只有极少数几种。这几种物种只生长在特定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正是农业革命的起源地。(完美!跟《枪炮、细菌与钢铁》的结论一致)
如果要衡量某种物种演化成功与否,判断标准就在于世界上其DNA螺旋的拷贝数的多寡。这正是农业革命的本质:让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
由于农业可促成人口快速增长,通常农业部落光靠人数就已经大胜采集部落。(导致的后果就是采集部落要么被逼转化为农业部落,要么就灭亡。)
我们从农业革命能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很可能就是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能代表个体的幸福。
历史只告诉了我们极少数的人在做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
有三大原因,让人类不会发现阻止自己生活的种种秩序其实是想象:
想象构建的秩序深深与真实的世界结合
想象构建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
想象构建的秩序存在于人与人的连接
很遗憾,人类史上的第一个文本不但不是哲学巧思,不是诗歌,不是传奇,不是法律,甚至也不是对王室歌功颂德,而是无聊至极的财经文件,记录各种税务、债务以及财产的所有权。
记录容量的过载导致:它逐渐改变了人类思维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过去的自由连接、整体思考,已经转变为分割思考、官僚制度。而这正是文字对人类历史所造成的最重要的影响。
大多数人只要见到这个公式就只能瞠目结舌,就像鹿在路上被车灯照射到一样。
阶级有其重要功能。有了阶级之后,陌生人不用浪费时间和精力真正了解彼此,也能知道该如何对待对方。
传统的印度社会是用种姓制度来分阶级,土耳其人用宗教,美国用种族,但为何如此?这些阶级制度开始时多半只是因为历史上的偶然意外,但部分群体取得既得利益之后,世世代代不断加以延续改良,才形成现在的样子。……大多数社会政治阶级制度其实都没有逻辑或生物学的基础,不过就是由历史的偶然事件引起,再用虚构的故事延续壮大。……文化总会说,它只是禁止“不自然的事”。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是不自然的。只要有可能发生的事,就是自然。
解释父权制普遍存在的三种假说:
肌肉理论。(反驳:体力和社会权力本来就没有直接关联)
流氓理论。(反驳:女人八面玲珑的个性可能更加适合当指挥。)
父权基因理论:演化导致了不同的生存和繁殖策略。(反驳:大象和倭猩猩的性别个性和智人一致,但却是母系社会)
商人、征服者和各教先知是最早跳出“我们”和“他们”这种二元区分的人。
钱让我们能够快速、方便地比较不同事物的价值,让我们轻松交换这些事物,也让我们容易累积财富。……正是信用的概念,让我们能够预支未来、打造现在。而这背后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未来的资源肯定远远超过目前的资源。
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金钱制度有两大原则:
万物可换。
万众相信。
真正让多神论与一神论不同的观点,在于多神论认为主宰世界的最高权力不带有任何私心或偏见。
从历史上来看,一神论就像是个万花筒,继承了一神论(上帝)、二元论(魔鬼)、多神论(圣人们)和泛神论(幽灵),收纳在同一个神圣论述之下。
今天最重要的人文主义学派就是自由人文主义,它认为人性就在于每个个人地自我特质,因此个人自由也就变得神圣不可侵犯。
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历史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发展;而原因就在于“利益”并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不同的文化对于“善”的定义不同,而且并没有客观标准可以决定何者为佳。……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文化就像是精神感染或寄生虫,而人类就是毫不知情的寄主(meme)。
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
真正控制科学发展进度表的,很少是科学家。……总之,科学研究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识形态联手,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意识形态能够让研究所耗的成本合理化。而代价就是意识形态能够影响科学的进程表,并且决定如何使用研究成果。
究竟欧洲在现代早期培养了什么潜力,让它能在现代晚期称霸全球?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相辅相成: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
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人类全体财富的基础,就在于希望增加个人利润的自私心理。这一点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革命性的概念。而且还不只是从经济的角度,也包括道德和政治的角度。“利己”就是“利他”。
资本指的是投入生产的各种金钱、物品和资源。而财富指的是那些埋在地下或是浪费在非生产性活动的金钱、物品和资源。
人类的经济在整个现代时期不可思议地持续指数成长。唯一的原因,就在于科学家总是能每隔几年就取得另一项发现,提出另一项发明,像是美洲大陆、内燃机引擎,或是运用基因工程的羊。印钞票的是银行和政府,但最后买单的是科学家。
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太阳能,这是已经取得并封装在小麦、稻米和马铃薯里了。
显然,这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能够驾驭并转换符合我们所需的知识。
大西洋奴隶贸易并非出于对非洲人的仇恨,而现代畜牧业也同样不是出于对动物的仇恨。这两者背后共同的推手,就是冷漠。
消费主义的美德就是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所有人应该善待自己、宠爱自己,就算因为过度消费而慢慢走上绝路,也在所不惜。……大富豪管理资产和投资非常谨慎,反而是没那么有钱的人,买起没那么需要的汽车和电视机却毫不手软。
历史一再证实,人类有了权力或能力就可能滥用,所以要说能力越高就越幸福,看来实在有些天真。……要评估全球幸福程度的话,只看上层阶级、只看欧洲人、只看男性,都是巨大的错误。而且,或许只看人类也同样有失公允。
甚至是我们现在如此看重的自由,也可能是让我们不再那么快乐的原因。虽然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另一半、选择朋友、选择邻居,但他们也可以选择离开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能够决定自己要走哪条路,但也让我们越来越难真正信守承诺、不离不弃。于是,社群和家庭的凝聚力下降而解体,这个世界让我们感到越来越孤独。
然而,关于快乐最重要的一项发现在于: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
在我们试着猜测或想象他人有多快乐的时候,我们是把自己的期望放在了别人的物质条件上,结果当然就会失准。
如果说快乐要由期望来决定,那么我们社会的两大支柱(大众媒体和广告业)很有可能正在不知不觉地让全球越来越不开心。
快乐是个恒温系统,虽然偶尔事件会导致波动,但最后总是会控制调整回到原来设定的温度。虽然历史可以改变那些影响血清素分泌的外界刺激,但却无法改变最后的浓度,所以也就是无法让人变得更快乐。
从我们所知的科学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本来就完全没有意义。人类只是在没有特定的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人类的行动没有什么神圣的整体计划,而且如果整个地球明天早上就爆炸消失,整个宇宙很可能还是一样这么继续运行下去。
这么说来,所谓的快乐,很可能只是让个人对意义的错觉和现行的集体错觉达成同步而已。这个结论让人难过,难道快乐真的就只是自我欺骗吗?
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苦的真正根源就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不管追求的是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
佛教给我们的建议是,除了别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时也别再追求那些感觉良好的心理感受了。
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轶事段子
虫子原本身上有突起,是因为这样能增加表面积,接受更多阳光,保持温暖。想要吸收最多阳光,就要让突起的表面积最大,重量最轻。有的昆虫开始用这玩意来滑翔一下,接着只是再跨出一小步,昆虫就真的在空中飞了起来。(翅膀的来源)
在1620年,培根发表《新工具》地科学宣言,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对“知识”的考验,不在于究竟是否真实,而在于是否能让人类得到力量或者权力。
在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前的几个月,阿波罗11号的航天员都是在美国西部一个类似月球的沙漠里受训。当地也是几个美国原住民部落的居住地,而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航天员受训的时候刚好碰到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原住民。老人问他们在那里做什么。航天员说他们属于一个研究探险队,不久之后就要上月球了。听到他们这么说,老人沉吟一会儿,问他们能不能帮个忙。
“要帮什么忙呢?”他们问。
“是这样的,我们族人都相信我们的圣灵住在月亮上。不知道你们能不能为我们族人带个重要的口信?”老人问。
“要带什么话呢?”航天员问。
这位老人用族语说了一串,并要求航天员重复再三,直到确定他们背得滚瓜烂熟为止。
“这是什么意思?”航天员问。
“啊,这个是族人和月亮上的圣灵之间的秘密。”
等到航天员回了基地,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意味会讲当地族语的人,希望能翻译这段话的意思。他们把这段话叽里咕噜背出来,让这位翻译简直笑翻了。等到这位翻译好不容易平静下来,航天员问他,这段话究竟说的是什么。翻译说,这些航天员费尽心力背下来的这句话是:“不管这些人跟您说什么,千万别相信他们。他们只是要来偷走您的土地。”
在中世纪,糖在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而且价钱令人咂舌,视为某种秘密成分。等到美洲开始有了一片又一片的大型甘蔗园,就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糖运抵欧洲。糖价开始下跌,而欧洲对甜食也越来越贪得无厌。
然而,不论种植赶着还是提取蔗糖,都是劳力密集的工作。不仅工时长,热带阳光猛烈,甘蔗园更是疟疾肆虐。如果使用约聘劳工,成本就会太过昂贵。这些甘蔗园的欧洲主人一方面对市场力量十分敏感,一方面又贪求利润和经济成长,因此就把脑子动到了奴隶身上。……奴隶贸易背后的黑手并不是国家或政府。这项产业完全出于经济,是自由市场依据供需法则所组织以及提供资金。
这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美中不足之处。它无法保证利润会以公平的方式取得或是以公平的方式分配。而且相反的是,因为人类有追求利润和经济成长的渴望,就会决定盲目扫除一切可能的阻挠。等到“成长”成了无上的目标,不受其他道德伦理考虑的制衡,就很容易衍生成一场灾难。
PS
豆瓣上的这篇总结挺完善的,谢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