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我检查了自己的读书清单,决定开始读《沟通的艺术》。但是书被我落在学校了,于是开始寻找同类的替代品。
此时kindle封面上跳出一本书,写作:《高难度对话》。
我有意看这类沟通的书籍,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有着沟通的缺陷。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我对于一些外向的同学很向往:他们是怎么做到滔滔不绝孜孜不倦步履不停漫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做一个被持续关注的人,这是我的美梦之一。
这本书罗哩罗嗦讲了一大堆的注意事项,但是我的脑子却一下子记不全。我只能把我的主要的感受记录如下:
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人。试图改变他人就意味着把这段关系的掌握权交给了对方,放弃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关系中能够控制的,只有自己。通过不断地改善自己,陪伴对方,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改变,潜移默化地被影响。书中原句:“就算我们反感他人的行为,也不能控制别人的言行举止。我们能做的只有: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及选择如何回应别人。”
争吵并不是为了争个高低,而是为了证明我们在意这段关系。就比如说争个谁对谁错,又有什么意思呢?如果是自信的人,就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来增加对于自己的信任。因此自信能够让人在争吵中更加注重于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注重于对方的认可。
与情绪斗争。不能够忽视情绪。在争吵时不能有一个人很冷漠,而另外一个人很气愤。之所以我觉得上面一个场景不应该出现,是因为其中必会有一方内心里觉得:“我都这么XXXXX了,你怎么还不跟我进入一样的情绪状态中??”隔阂就会这样出现。也不能够过于注重情绪。过于注重情绪导致的后果就是像“为什么你要生气呢”如此(攻击对方性格是大忌)的质问,而并没有去讨论那个导致了激烈情绪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合理的解决方案如下:1. “我现在对你太失望了,我很难保持冷静,但是我不会放弃,也不会离开,为你是值得的,为我们也是值得的。” 2. “我估计我知道的有限,你的顾虑还有不少,对吗?我想确定,我不想错过任何一点你所顾虑的重要问题,这几天我们能好好谈谈吗?”(对于内向易虑型人格)
真诚。我经常在空间里(是的,成年的我还在看空间)看见“哈哈哈哈哈哈哈”之类的词,我觉得这并不是对于谈话对方的认可,而只是为了单纯地结束这段对话而采取的措施。当然这只是如果有谁这样跟我说“哈哈哈”后、我的感受罢了。对我而言不如不回。真诚的方式是倾听、是关注对方的反应、是设清界线(请你最近不要再评论我/我想独自静静)。只有老好人做好事是为了让自己的形象高大,真诚的人会给出逆耳的建言、反馈。
不逃避、直面问题。问题一旦产生却不处理,就会随着岁月日益增长(而不是被岁月冲散),最后得费大力气才能把它请走。还有一种被动的心态是等着问题日益严重,直到对方首先提出来。有问题就得立刻清走。当然还有两种情况:自己认为是问题,而对方没有察觉到问题;对方察觉到了问题而自己却没有察觉到。这两种情况的统一处理方案是定期寻求、接受、回应对方的反馈:“我真的很想知道自己给他人的印象是怎样的,你能思考几天,然后告诉我一件我可以做的事,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朋友吗?”
以上都是“术”,接下来讲讲“道”:
尊重。只存在一种不尊重的方法:先把对方非人化。给服务员一个拥抱。
陪伴。培养关系不存在“效率”一说。越追求时间快速,关系通常越脆弱。
面对面。大部分交流的信息都是通过语气、表情、肢体动作而传达的,而不是通过我们说了什么话而传达。所以说做重大决定时,少用聊天工具。
目前我看过的“器”只有《非暴力沟通》和《FBI教你读心术》,且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也就吹个逼就跑了。
总得来说,《高难度对话》是我读的第一本系统化地谈论沟通(沟通不是谈话)的书,它通俗易懂,从观念上培养了我对于人际关系的概念。我很感激。
PS:然而我还是不会搭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