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对科研的一些想法

乐趣

《无问西东》中沈光耀的母亲讲的这几句话让我很感动:

“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

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

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

这几句话引发了我对于人生的乐趣的看法:人生的乐趣在何方?

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他们会说,乐趣在于午后的阅读,乐趣在于下班路上的音乐,乐趣在于雨天的电影。他们会说,乐趣在于游戏的皮肤与道具,乐趣在于周末的炸鸡,乐趣在于跟朋友喝酒喝到半死。他们会说,乐趣在于跟一个梦中的人谈恋爱,乐趣在于仅仅满足自我的写作,乐趣在于浪费自己的青春。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都不想要。我理解自己打游戏会有快感,我也理解自己吃炸鸡会很开心,我甚至知道赚了大钱会被无穷地尊敬。但是快乐就是乐趣吗?

古人有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饮。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虽然选择很多,但也只能选一条路走。在这许许多多的快乐之中,我到底想做哪一种事情呢?

如果问三岁、八岁的小盆友,他们会说:“我不知道!”这很正常,因为他们被众多的宠爱包围,他们不必思考这些事情。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就需要有志趣了。然而,在我们学校,问问这些同学,他们会做出一些不正经的回答。一方面可能是被观测者本身没有自己的想法,而另一方面,可能是观测者的介入导致了他们的本心被言语掩盖。我倾向于后者。表面上这么说,但事实上,他们自身的行为却很明确地表达了他们的志趣:1. 修大量的CS课程。2. 在涉及金融的实验室打杂。3. 打游戏,看动画。

我认为功利并不是什么坏事情,毕竟这是人在现代社会生存的本能。但反观社会整体,财富越来越向少部分人倾斜,而大多数人都只是在争夺剩下来的那一点点蛋糕。这整体的行为并不会将蛋糕做大,只是单纯的在微小地改变蛋糕的分配方式。虽然更加努力地争夺蛋糕会使个人变得更加幸福,但同时必然伴随着他人的不幸。

那么最后财富倾斜的程度越来越大,人民越来越不满,解决这些社会矛盾,并把蛋糕做大的是什么、是谁?

  1. 公正的经济政治制度。在现代整体和平的背景下,我觉得,要凭我们去完善经济政治制度还需要很久远的时间。一方面,各人对于“公正”这个概念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另一方面,从底层去推翻上层在现代已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可能会发生核战争。所以要缓慢地推动改变,必须培养大局的意识,如了解哪些地方贫困,哪些地方人民日益不满等等。此外,还需要仍是下层的自己成为上层本身。只有成为了上层本身,才拥有了改革的能力。但成为上层后,仍然会有问题。各读者必然听说过杀死恶龙的勇士本身变成了恶龙的故事。就好像推翻黑奴制度实际上只是为了增得南方黑奴的支持一样,改革到最后可能只是政治斗争的产物。要在从下层到上层这么漫长且黑暗的路途当中,一直不忘初心,不被政治斗争、选民所裹挟,我想想就觉得头疼。能做到这一点的,必然是外柔内刚的勇士。我做不来。

  2. 社会整体素质的上升。即,所有人都是理想实现主义者。这太难了。如果有其他的生活方式能够带来更加多的现实利益,那么为什么不去做呢?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多数人都向其他的生活方式靠拢,自媒体们大肆宣扬这种猪精的存在方式。这不是我能改变的,虽然能够从我做起。

  3. 技术的改良。《人类简史》有云,“人类的经济在整个现代时期不可思议地持续指数成长。唯一的原因,就在于科学家总是能每隔几年就取得另一项发现,提出另一项发明,像是美洲大陆、内燃机引擎,或是运用基因工程的羊。印钞票的是银行和政府,但最后买单的是科学家。”最后买单的是科学家。大多数科学家一开始并没有享受到自己技术的愿望。伦琴把X射线专利献给上帝,特斯拉撕毁交流电专利,现代开源软件、系统和芯片太多。他们就像纯洁无害只吃草的奶牛,甘愿被人挤奶。默默奉献,为人类做大蛋糕,但并没有获多少利益。我喜欢他们。我想要成为他们。

但是我善于模仿他们的精神吗?我对自己很怀疑。一是我接触得太少,二是我基础还不够。但是我拥有这种志趣。

我不想变成追着眼前胡萝卜在原地奔跑的驴子。我也不想变成那些幻想着卖掉牛奶就可以买鸡蛋然后生小鸡然后买更多鸡蛋最后变得非常富有、可以和王子跳舞但是眼前的牛奶被打翻的、沉浸在自己尚未得到的荣耀里的农场女孩。换句话说,我不想谈那些太空的理论,也不想只贪图眼前的快乐。

我想在未来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当下的可行性之间找一个通道、一座桥梁。在这座桥梁上走着,我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如果能有这样一个所在,且保持我身心健康,我吃多少苦都愿意。

重大问题

未来重大的、且我能参与的问题有哪些?

我用浅薄的眼光见识了一下我这二十年的岁月,想出了如下几个:

  • 垃圾回收。现在我国的垃圾处理主要是通过填埋或者燃烧。随着塑料制品的增多,更多使用的是填埋。但带来的问题就是被填埋的土地的修复不可逆转,于是不可再利用。这个问题不解决,土地就会慢慢变得稀少。它加上世界总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导致的后果就是人群的密集,疾病的易扩散,资源的紧缺。解决方法是一套机械组成的分类流水线,配以政策上对垃圾分类的鼓励。这个路很漫长,但值得做。

  • 取代简单智力劳动,解放人类智力。教师和医生其实也算是简单智力劳动。这些职业本身都是经验式的职业,只要积累经验,就能够作出比较成功的预判。但经验这东西不能够遗传,不能从一个人的大脑直接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大脑,因此造成了许多老教师的岁月的浪费。尤其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教育往往是一种体力劳动,而非充满爱心的智力劳动。学生只需要做题、刷题、背题,那么这种事情机器也能够协助他们完成,完全没有教师存在的必要。现代社会,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更多的是去分担学生们的父母的责任——教做人。这是教师原始的目的。其他的任务可以通过机器完成。再比如医生,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接近,利用海量的被标记数据(希望未来能存在),机器有希望完成医生诊断的职责。从而医生的主要工作被解放为攻克那些尚未有完全治愈方法的疾病,以及疑难杂症。

  • 伴随教师职能被解放而来的是,教育模式的探索。教育能不能回归以前那种小作坊式的、根据学生定制化的服务?我们知道,现在尚不能够完成的原因是现在教师太少、而学生太多了。教师没有时间一一去用不同的方式照料所有的学生。我希望技术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欲望,并让他们向他们所好奇的、积极的方向靠拢。

题外话:如果上面那些事情都成功了,人类的智力不再被体力所束缚,那么人类该去做什么?

一种想法很自然:娱乐,更多的娱乐,以及更多更多的娱乐。简单的物质层面已被机器的工作所满足,或是有国家的保障,简单的精神层面已被无穷无尽的网络社交、浅关系、肥皂剧所填充,而那些深层的精神问题又太复杂、太庞大,令人想想就头疼。那么还不如就顺从这暂时的欢愉、永远的沉沦。

如果不满足于上面那个答案,那么剩下的只有那条自古以来的哲人、科学家、艺术家前往、却没有一个人归来、只看得见他们的足迹与尸骸的不归路:

了解世界,了解人类,了解自己。

但作为在那之前的人类,我还是需要在科技的海洋中徘徊。

我们常常说技术是护城河。但技术本身做不了任何事情。就像书本本身不会教书一样。只有读书的人,且读完后实践到现实中的人,才能利用技术改变世界。就如上世纪后半叶提出的感知器、LSTM,如今算力提升之后才被工业界所广泛应用。一方面是提升技术,另一方面是使用技术,这两者缺一不可,且殊途同归:为了改造现实,为了让现实更长远地利于人类。

我希望自己能为这些重大的问题,做出我的贡献。

我不在乎我做出的贡献是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只要是为人类做出的贡献,都是贡献。人类利益站在国家利益前面。如果各位坚信自己国家做的是对人类有益的事情,会和我拥有一样的想法。

为了达成目的我要做什么

我的基础还很薄弱,我的见识还很浅薄。所以我需要学习更多的基础知识,同时宽阔我的眼界,知道大局观。

接下来的时间我想做以下这几件事情:

  1. 学习线性代数
  2. 学习信息论
  3. 看花书/《人工智能》,建立大局观
  4. 动手,熟悉PyTorch

【选】

  1. 《概率图模型》